空气质量排名垫底,山西“控煤”形势依旧严峻( 二 )

多地市污染“不降反升”

空气质量排名垫底是困扰山西已久的“魔咒”,且污染“反弹”长期存在。

采访人员梳理发现,2013年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来,山西空气质量曾连续3年得到改善,直至2016年波动再现,PM2.5年均浓度升至60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上升7个百分点。2017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59微克/立方米,虽完成“大气十条”下达的任务,但改善幅度较小,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在全国末位、二氧化硫平均浓度全国最高。2018年,山西空气质量再次出现强烈的反弹趋势,在全国空气质量最差的20个城市中,山西占据6席,临汾更是排名倒数第一。

也正因此,以“控煤”为重点的治理措施,在山西持续加码。“2017年,我省在太原、阳泉、长治、晋城4个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的基础上,增加了晋中和临汾两市,要求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2018年,治理重点进一步扩展至汾渭平原在内的8个城市,省发改委也制定了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方案,指导各市开展工作。”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大气处相关负责人告诉采访人员。

实施效果如何?今年5月,中央环保督察组给出的反馈意见认为,“山西省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虽然做了许多工作,但结构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环境空气质量不容乐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