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零售在中国市场光环褪色,半数巨头退场,这三类企业渐成主导( 二 )

如常年亏损的卜蜂莲花近期发布公告称公司将私有化,此前该公司频繁压缩店铺面积、引进新品牌、扩展多业态等调整;永旺集团在中国内地业务连续两年亏损,去年先后关闭了深圳南山店及顺德店,目前仍在改善店铺组合;而沃尔玛同样一边关店一边拓展紧凑型门店,并通过与京东、腾讯的战略合作进行线上市场的开拓以及门店的数字化改革。

“上世纪九十年代,外资热切地投资刚刚开放的中国零售业,看重的是快速增长的消费市场、低廉的劳动力和低水平的市场竞争。今天,这些有利因素有的在消失,有的在弱化。外资大型超市,面对着成本上涨,业绩下滑,退场自然成为普遍性选择”,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裴亮表示。

来自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显示,过去十年,实体零售业的主要成本房租、人工、水电等持续上升,占销售额的比重从2009年的4.5%上升到2018年的8.9%,增长了近一倍。其中,房租占比上涨了85%,人工成本上涨了147%。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房租上涨幅度有所趋缓,人工成本还在上行区间。

但在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王先庆看来,无法适应中国市场消费习惯才是外资败退的关键。“外资零售巨头看好中国市场,把中国纳入其全球布局的一部分,这种想法没错,但中国市场跟海外市场是全然不同的,他们的先进管理理念看似科学,但在中国却‘不接地气’,完全不适合中国人的文化、消费习惯”,王先庆称,“欧美超市的开店逻辑是到郊区去,人们一周逛一次超市把家庭用品全部买齐,而中国人去商场的需求是热闹、人情味,他们除了购物之外还喜欢闲逛;欧美零售企业的逻辑是人去找店,而中国必须要门店主动吸引、招揽顾客。此外,欧美超市面对的是月入三四万美元的消费群体,而中国大多是月入七八千的居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