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伟光:架上雕塑是一种文化表达( 六 )

宋伟光:雕塑是有两个方面的概念,一个是体量,一个是空间。体量是19世纪之前特别强求的。20世纪之后重视的是空间。比如说米开朗基罗,他的作品讲究的是在空间当中的体量占有和他文学性的表达。所谓文学性有两点,第一是宗教性的依托,第二是文学情感的表达。这是古典艺术的特点,所以架上雕塑解决的不是造型问题,而是修养问题,支撑修养的是它的造型水准。当代艺术则是探讨未知空间领域的进发,也就是强迫视觉,包括负形空间的探索。抢夺空间是当代雕塑的核心,这是传统与当代雕塑本质的区别。德国艺术特别讲究这方面,他们的抽象艺术叫空间构造,空间穿插。

所以说架上雕塑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公共艺术放在户外,则不能光有文化了,还得适合于空间的延伸需求以及民众对作品的认识,公共艺术不是个人行为,它由三点构成,第一点是政府认可,这几年,政府的引导对公共艺术也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外,雕塑还要接受环境以及民众对他的评价,要尽量避免让群众编出段子,群众很聪明,智慧无穷。真正的好艺术,是编不出段子来的。

收藏周刊:目前全国的雕塑格局是怎样的状态?

宋伟光:从学院教育的角度来看,当代艺术、装置艺术等在各个大学都已经深入开展了,结果就是同质化倾向。使得最后呈现出的作品都看不出地域区别,都差不多。其中,四川和湖北的雕塑,地域特点要浓一些,有点神秘感甚至诡异。中央美院的则偏向写实,有传统的体系,当然也重视试验性。鲁迅美术学院则注重塑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