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半导体陷阱”,以及留给中国的启示( 三 )

日本半导体 , 这个曾经让美国坐立难安的名字 , 今天到底是强是弱?日韩半导体纷争 , 能带给中国哪些产业启发?

回答这些问题的前提 , 是我们必须用更立体的视角看待日本半导体产业的真实面貌 。

退居幕后的半导体忍者

芯片 , 这个词的分量今天在中国差不多家喻户晓 。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 , 这个凝结了人类最高智慧与工艺的产业 , 其实是一个非常漫长的产业链 。 一枚指甲盖大小的硅晶体集合 , 背后可能涉及大部分人一生也去不到的国家数量 。

而在这个产业的最上游 , 有一虚一实两个起点 。 虚拟起点是以芯片设计为代表的IP产业 , 实体起点则是半导体所用加工原材料 。 半导体产业的原材料种类繁多 , 难以计数 , 主要则分为硅晶圆、光刻胶、模版、特种气体四种 。

在上世纪80到90年代 , 半导体产业飞奔的岁月里 , 日本也曾一度发展出从原材料到封装加工 , 再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完整产业链 。 这一点也成为日美贸易战的关键导火索 。 当年美国使用国家力量打压东芝 , 虽然表面文章是说东芝违规向苏联出售机床 , 但业界普遍认为东芝的半导体产业链直接冲击美国本土市场 , 是激化矛盾的根本原因——这样看来 , 也真是太阳底下无新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