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火箭重复使用还要迈几道坎( 三 )

一位航天专家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采访人员,埃隆·马斯克的商业公司凭借低成本的产品赢得了航天市场青睐,其“猎鹰-9”火箭已获得了未来5年全球38个发射合同,其中除政府的14个合同外,24个都来自国际商业发射市场。2015年5月,这家公司还获得了执行美国军用航天发射任务的资格。

成本降低的同时,效率也在提高。

首先是研制周期缩短,“猎鹰-9”从设计到首飞,仅用了4年半;其次是技术创新加快,“猎鹰-9”进行了可重复使用火箭系列试验,陆地和海上平台回收试验均取得成功。这位专家告诉采访人员,商业航天管理机构建立扁平化组织机构,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管理链条。

对于眼下的中国,这件事还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安全问题。

按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第一设计部主任助理何巍的说法,近些年,我国运载火箭高强密度发射已经成为常态,尤其是2018年,发射次数达到38次,位列世界第一。随之而来的火箭残骸落区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关注。

何巍告诉采访人员,由于人口数量的增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立的内陆火箭发射场周边的火箭残骸落区,不再是“绝对的无人区”。尽管在设计火箭的飞行轨迹时,宁可牺牲运载能力也要尽量避开村镇,但由于火箭残骸在完成任务后是无控坠落,落点散布范围较大,有时可能坠落在有人居住的区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