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论文引热议:"马兜铃酸致肝癌"是实锤还是误读( 二 )

最新实验称首次证实马兜铃酸致小鼠肝癌

简单来说,韩泽广团队的研究揭示,单独使用马兜铃酸即可引起小鼠肝癌,呈现剂量依赖性,即马兜铃酸剂量越大,引起肝癌的时间越短,并且肿瘤越大。

当马兜铃酸与肝损伤药物四氯化碳联用时,能更快以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发小鼠肝癌,包括肝细胞癌以及合并肝细胞和肝内胆管癌。

综合基因组分析显示,马兜铃酸能导致小鼠肝内DNA损伤并与DNA形成加合物,这可以导致特征性腺嘌呤至胸腺嘧啶的突变引发肝癌,并能激活致癌基因Hras的突变。

在此之前,2012年,韩泽广团队在研究肝癌基因组变异时,发现10例患者中有4例A>T/T>A突变富集情况,提出可能与马兜铃酸暴露有关。2013年,新加坡、美国等地的研究人员在有马兜铃酸暴露的尿路上皮癌患者的基因组数据中发现A>T/T>A特征突变谱,认为是马兜铃酸指纹。同时,用这个指纹重新分析已发表的88例中国肝癌患者基因组数据,发现10例具有类似指纹,支持马兜铃酸可能导致肝癌。

影响更大的是2017年《科学:转化医学》发表的一项研究。在该研究中,新加坡等地科研团队对来自台湾地区的98例肝癌样本分析,发现78%出现特征性A>T/T>A突变,即马兜铃酸指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