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芯声——连发五个“感恩”,余承东庆祝与鸿蒙OS同一天生日( 六 )

\n \n

这也说明了“输入偏见 , 输出偏见”的关键AI原则 。 这意味着你从AI系统中得到什么 , 实际上取决于你输入了什么 。 换句话说 , AI在某种程度上并非是“客观的” 。 这是个我们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的现实 ,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算法决策系统的开发者和营销者把它们作为工具 , 以此来帮助我们更公正地做出选择 。

\n \n \n

\n

3、量子计算重大进展:实现20个超导量子比特量子纠缠

\n \n

\n

图源:我是天边飘过一朵云

\n \n

(新浪科技) 本报北京8月9日电 (周炜、余建斌)浙江大学、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自动化所、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内单位组成的团队日前通力合作 , 开发出具有2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 , 并成功操控其实现全局纠缠 , 刷新了固态量子器件中生成纠缠态的量子比特数目的世界纪录 。 这一进展8月9日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 。

\n \n

据介绍 , 多比特量子纠缠态的实验制备是衡量量子计算平台控制能力的关键标志 。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器件设计与制备、实验测控及数据处理 , 由中国科学家组成的联合团队成功地将纠缠的量子比特数目推进到20 。 在短短187纳秒之内(仅为人眨一下眼所需时间的百万分之一) , 20个人造原子从“起跑”时的相干态 , 历经多次“变身” , 最终形成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状态的纠缠态 。 操控这些量子比特生成全局纠缠态 , 标志着团队能够真正调动起这些量子比特 。 这“璀璨”的187纳秒 , 见证了人类在量子计算的研究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