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巡河让治水“如虎添翼”( 四 )

黄洪飙表示,在落实河长制过程中广州市强化监督问责。广州对于河长巡河有明确要求,比如,街级河长每周巡查不少于一次,每次完成不低于责任河湖黑臭水体总条数的30%,每月完成一轮责任河湖黑臭水体全覆盖巡查;村居级河长每个工作日一巡,每周完成责任河湖黑臭水体全覆盖巡查。原则上,河长每次巡查时间不少于10分钟,里程不少于1公里;如责任河湖不足1公里的,则要全程巡查。“有些基层河长‘打卡式’巡河,巡查过程中忽视问题或发现问题不上报、不解决,我们都会‘动真格’问责,真正形成震慑。”他说。今年上半年,广州市河长办已对全市197名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人员进行问责。

无人机“全方位”巡河

黄洪飙说,接下来,广州市还将在治水、巡河措施上探索技术创新,对无法通行的偏远、险峻地带且长期水质较好的河段,河长可利用无人机等辅助设备开展巡查工作。目前,已有部分区采用无人机巡河。将来还将根据实际情况在全市推广。

他表示,过去陆地和水上巡河的确存在盲区,比如,有些地方杂草丛生,或者有障碍物遮挡,人无法去到,就无法看到这些盲区的水质和排污情况,容易存在巡查“死角”。有些河湖面积大、流域广,地形复杂,人力巡查难度大。借助科技手段推行空地结合、人机结合巡河新模式,让无人机担任“巡河员”,全方位、无死角观察河涌情况,水面漂浮物、排污口、甚至违章建筑都一览无余,可更高效地收集河流水质、污染源、排污口等信息。通过无人机拍摄的照片,可以清楚对比河道水质情况。如果在巡河过程中发现了排污口,可以马上记录下来,进而缩短巡河时间,提高巡河效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