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印良品的中国式崛起与溃败( 二 )

2、无印良品的溃败,仅仅因为企业品牌定位出现偏差吗?

3、为何无印良品做不好‘中国化’、‘本土化’?

01

运气

无印良品诞生于日本上世纪90年代房产泡沫梦碎的前期。经济在80年代已陷入停滞,民众消费欲望普遍较低。无印良品以低价为切入点来吸引顾客,宣传‘造型简单且廉价的商品’。通过改良工序、简约包装,其在同类竞品中,价格压低了三成。便宜,成了一个明显的标签。

这显然是一步好棋,让无印良品在日本迅速打开局面。最火的时候,日本的街道边,地铁站口,甚至便利店里,都有它的货架。

但无印良品在中国的走红,不是因为价格便宜,而是中产阶级的追捧。它的走红和文艺青年的发家史紧密相连。

80年代陶醉在琼瑶小说里的那一批人,90年代开始热爱摇滚,千禧年之后青春疼痛文学盛行,白衬衫和牛仔裤飘满了鼓浪屿的夏天。可中国2001年才加入世贸,2008年才举办了奥运。当时的社会还不懂得物欲横流,文艺青年的审美和消费需求,急促而热烈,投射到实物上,根本找不到入口。2005年,无印良品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个缺口。它以原研哉的‘空’和‘白’为设计思想,用‘无品牌标识’但‘设计简单好看’的款式,迅速收割了大批文青。价格定位中上,随后成为中产阶级的新宠。这给后来的批驳者提供了一种思路:无印良品如今的挣扎,是早期进入中国市场时对标‘中产阶级’的定位失策,价格过高导致在下沉市场竞争时全面落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