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为北斗系统装上“中国心”( 二 )

梅刚华用了20多年专注地做好了一件事,为中国的导航卫星做最好的“心脏”,为北斗装上了“中国心”。

上世纪90年代, 我国制定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步走”发展战略。当时,星载原子钟技术仅为少数西方国家所掌握,在我国属于技术空白。

能否实现原子钟技术突破,关系到我国北斗系统建设的成败。而星载原子钟机理复杂、技术难度极大,要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其难度可想而知。

原子钟的核心部件微波腔只有一个胶卷大小,要在里面特定位置打几个槽,宽度是多少,深度是多少,当时没有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梅刚华只能一点点地尝试,一个个地摸索,几抽屉的试验品都是他在无数个日日夜夜、反反复复的实验中打磨出来的。

终于,他凭借着不服输的倔强,成功研制了开槽管微波腔,奠定了铷钟高稳定度和小型化技术基础。国内权威专家认为该技术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原子频标方面作出的“不可多得的创新性贡献”。

攻克第一道难关后,梅刚华又把目标锁定在铷光谱灯上,这是铷钟的另一个核心部件。通常的谱灯光强起伏大,铷样品消耗快,无法在卫星的真空环境下工作。梅刚华带领团队通过无数次试验,发明了一种新型光谱灯,能够在真空条件下长期稳定工作,克服了限制铷钟寿命和卫星环境适应性的主要障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