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为北斗系统装上“中国心”( 三 )

20年实现由空白到领跑

星载原子钟不仅有极高的精度要求,还有苛刻的寿命、可靠性和卫星环境适应性的要求。

1997年梅刚华承担国内第一个星载原子钟预研项目的时候,我国的铷原子钟精度比国际水平差了两个数量级,寿命、可靠性和卫星环境适应性则完全没有设计概念,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

梅刚华和他的团队20年如一日,一步一个脚印,先后研发出三代星载铷原子钟产品,实现了我国星载铷原子钟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发展。

2004年,北斗二号卫星系统进入工程建设阶段,高性能星载原子钟受到欧美发达国家禁运,引进受挫,成为北斗工程关键技术瓶颈。

梅刚华带领团队在前期技术攻关的基础上,在不到两年时间里,研制出第一代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星载铷钟正样产品,核心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随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系统建设启动,他们很快研制出第二代星载铷钟工程产品,主要指标提高了近5倍,使这颗“中国心”具备了与世界最高水平相当的强大能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