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迎来火热“暑期档”(消费视窗·暑期消费新观察③)( 四 )

——文化成为“夜经济”的新标签。

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自7月28日起,每周日延长至晚9点闭馆,延时开放时段可容纳预约人数1万人。在上海,上海笔墨博物馆等14家博物馆试点夜游项目,大光明电影院、国泰电影院启动“跨零点”放映,傅雷图书馆联合大隐书局于上海浦东开辟深夜书房。上海博物馆首个特展夜场共发放2000个预约名额,15分钟就被一抢而空。

“琳琅满目的夜文化、新体验,拓展了城市夜生活的深度、广度与多样性,各种文化夜市不仅满足大众不断提升的文化消费需求,还可拉动餐饮、购物等消费增长,为城市生活增添新活力。”美团研究院院长来有为说。

——“互联网+科技”成为文化产品的新元素。

“上周带孩子去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看《HELLO火星》3D数字太空展,在1500平方米的超大空间参与互动体验,孩子们身临其境接触、感受浩瀚宇宙的故事与景象,玩得很开心。”北京海淀皂君庙居民吴钟凯说。

不止展览,演出市场也用上了数字技术。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联合大麦网共同发布的报告显示,云计算、人脸识别、实时人流分析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于演唱会、嘉年华、戏剧节、动漫节等大型演出现场,推动演出票务信息透明化,助力大型活动更加高效、安全、有序与智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