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br> 硅谷巨头千亿市值蒸发,科技泡沫要破?创业者该如何过冬?( 二 )

十年一个轮回,寒冬要来了吗?

2000 年互联网泡沫爆发前夕,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对科技公司极为狂热。这里的 “科技公司”,也包括大量业务和互联网完全没关系的公司,只要在名字里加上 “e” 或 “.com”,就能趁势翻倍上涨。

数据显示,截至 1999 年,39%的风险资本投资都涌向互联网公司;此外,当年 457 个 IPO 中,高达 295 家都与互联网公司有关。狂热之下,技术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在 1995 年到2000 年间,从 1000 以下一路飙到 5000 点以上。

但仿佛一夜之间,市场就失去了信心:从 2000 年3月到 2002 年10月,两年半时间里,纳指从峰值的 5048.62 点蒸发了 76.81%,下跌至 1139.90 点。一批曾经的明星公司倒下了,当然,不少最终证明了自己价值的公司不仅捱了过来,还成为了今天科技领域的领军公司,比如Amazon、Google、Netflix、PayPal,及国内的网易、新浪等。

今天的情况和 2000 年泡沫破灭前夕,的确有些相似之处。

比如科技公司在一二级市场的活跃表现:根据 PwC 和 CB Insights 2018年第四季度 MoneyTree 报告,去年,美国公司的风险投资交易额达到 995 亿美元,是 2000 年以来最高水平;且与上世纪 90 年代类似,科技领域并购活动在短时间内有所增加。短期内并购数量的增加可以被理解成经济状况的负面信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