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增速超100%,博物馆文创这门生意还有哪些思考?( 三 )

而在国外,围绕历史文化IP的开发和授权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丰富的历史文化IP开发成为博物馆运营收入中重要的一环。数据显示,仅在2015年,大英博物馆的艺术衍生品营业收入已经达到年均2亿美元。

事实上相比较之下,国内的博物馆文创行业其实尚在起步探索的过程中。

长期以来,国内博物馆受限于体制,面临着文创产品品类单一、供应链薄弱的难题。“现在国内的博物馆大部分是、或者绝大部分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所以在开发文创上的实际境地比较尴尬,因为它不能搞经营。”故宫文具董事长王翔宇在采访中表示,故宫之所以能在文创领域大胆创新,很大程度上是在体制上有所突破——成为差额补款事业单位,允许用自身经营来补差额,加上市场化的运营方式赢得年轻消费者的喜爱。

随着官方在博物馆文创上政策的支持、市场需求的增长,大批博物馆开始在文创领域上“扎堆”尝试,也暴露出不少现实存在的问题,譬如虽然做文创的博物馆数量上来了,但质量却不尽如人意,不少产品只是对文物元素简单复制,要么干脆不实用。

“博物馆开发的很多东西,要么就是特别低端小商品化,要么看起来非常的高大上——几千几万摆在那里一年都卖不出去一件。”王翔宇称,“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开发很多的文创产品是中看不中用,它跟我们的生活的器物离的太远。文创文创,一定是要通过生活的器物,或者是生活美学的方式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消费当中去,它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否则它就跟传统的艺术没有什么区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