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深圳 “折叠”的香港( 二 )

深圳罗湖区南湖街道渔民村,对望香港新界,是全国首个万元户村,也是深圳特区的叙事起点。从渔村起步,深圳没有原地踏步。循着开放的轨迹和创新的逻辑,路越走越宽,于是才有了万科顺丰,也有了华为腾讯。聚合了制造业巨头,也引来了金融大咖,还生成了科技独角兽。

相比之下,香港的危机感更多来自于一种自我“折叠”。在一些香港人看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腾飞期已经远了,那时大家差得不远,社会像一颗大橄榄,只要卖力工作,总能回报丰盛。而现在,随着工业北上,金融房产独大,底层人越来越像干巴巴的咸鱼,受畸高的房价倾轧,再努力还是原地打转,找不到翻身之日。

这种失落的情绪和矛盾的场景,很像美国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在《我在底层的生活》所建构的“越工作越贫穷”的现实,严重的贫富差距让努力工作改变生活越来越接近谎言。

关于深港对比之争在两地时有发生,但从总体来看,这更像是民间生活里的磕磕绊绊,邻里之间的家长里短。外部环境愈发复杂,世界经济面临极大不确定性,港深之争茶余饭后可以戏谑和怨愤,但想过好自己的日子还得靠理性和智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