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价值最大化”之梦( 十 )

最大化的利益

如果把眼光从江南的“事业”转回到“个人”,更能发现更多的矛盾之处,而这些矛盾,几乎都有着最大化利益的动机。

江南,本名杨治,成长于安徽舒城的一个公务员家庭,算得上半个“小镇青年”。从小成绩优秀的江南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随后前往美国名校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师从质谱科学代表人物迈克尔·L·格罗斯(Michael L. Gross),身为“理工科学霸”的江南,却因“不愿意看一眼到头的生活”,在没有系统学习的基础下开启了作家生涯。

性格上,江南是自卑与自恋的统一体。不论是在其作品的人物塑造上,还是在个人与读者的日常交流过程中,都可以感受到“小镇青年”江南对普通出身人群改变命运的渴望,以及在成功之后强调浮华生活的虚荣。知乎用户“兰特马利欧”评价江南时就说:“本来江南可以成为中国的乔治马丁、JK罗琳,但是他选择了做北大的郭敬明。”作为通俗文学作者,江南表示过对传统文学的轻视,但当《九州缥缈录》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他难掩被主流文学接纳的喜悦,回复质疑时充满了嘲讽。

从回忆北大生活的《此间的少年》成名开始,江南便有着一套独特的模板和体系,宏观结构和微观细腻情感的结合,是江南的拿手好戏。江南既能把控恢弘的史诗,又能调度少男少女的细腻感情,很容易击中青春期少年的心,诸如“少年追女神,女神对他若即若离,少年追之而不得而产生心理波动”的情节,更是在《九州缥缈录》、《上海堡垒》等作品中多次出现,《龙族》中更为典型。这种贯穿始终的模式,起初是他获取市场的利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因愈发套路化的写作,让越来越多的人不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