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 但币圈人过度兴奋了( 三 )

可以说,虽然央行数字货币已经研究了5年之久,但这是第一次在央行内部得到这种级别的重视。

02

穆长春演讲与姚前文章的区别

穆长春的这篇最新演讲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不过最重要的,是要读出和姚前观点的区别。从这些区别中我们可以看出,央行对数字货币的研究出现了怎样的观点转向,其判断发生了哪些变化。(相关阅读: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原所长姚前:虚拟货币要“去虚拟”)

一个最为明显的转变是对区块链技术的态度。与热衷于技术革命的姚前不同,穆长春更注重于对货币和金融系统本身的理解和阐述。

在演讲中穆长春提到:“实际上,我们不预设技术路线,也就是说,在央行这一层我们是技术中立的……无论你是区块链还是集中账户体系,是电子支付还是所谓的移动货币,你采取任何一种技术路线,央行都可以适应。”也就是说,央行数字货币并不一定采用区块链技术。

这种态度也传导到了对智能合约的态度上。穆长春强调,虽然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加载智能合约,但所具有的货币职能(交易媒介、价值储藏、计账单位)决定了,如果其加载了超出其货币职能的智能合约,就会使其退化成有价票证,降低可使用程度,会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不利影响。他指出,央行可以加载有利于货币职能的智能合约,但对于超过货币职能的智能合约会持比较审慎的态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