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艺术缺钱,商业化又太土,独立音乐为什么这么拧巴?( 四 )

“乐队”这个小众的词 , 彷佛一夜之间火了 , 独立音乐开始受关注 。

独立音乐要不要出圈?如何出圈?一直是音乐人讨论的焦点 , 不商业没法生活 , 变商业又土了 。

反观国外的独立音乐人 , 一点不缺摇滚富豪 , Bon Jovi进入过美国富豪榜 , U2是最富有的摇滚乐队之一 , 由此证明独立音乐和商业不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

90年代 , 北京的摇滚乐队还在地下演出 , 随后张培仁在滚石的支持下成立魔岩文化 , 签约了一大批摇滚新星 , 《中国火》系列唱红魔岩三杰 , 也捧出窦唯和张楚等影响力巨大的歌手 。 这波商业操作第一次把内地摇滚推上新的高度 。

再看现在 , 音乐节已是独立音乐人最常出没的场合 , 这也是商业运作里相当成熟和经典的一环 。

由此可见 , 现代音乐的发展是与商业相辅相成 , 在某种程度上是资本赋予创作者在市场上的尊严 。

同时独立音乐人也不能唯资本至上 。 营销专家特劳特在70年代提出的定位理论和画用户画像是唱片业的常规操作 , 受众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就生产什么样的音乐 。 这种理性的商业营销理论可以把音乐带向市场 , 这也容易把音乐向下趋同 。 曾经是中国TOP朋克的花儿乐队 , 就是一副好牌被商业打烂的典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