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眼中的世界(逐梦70年)( 二 )

紧随时代拓宽视野格局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留学经历的美术家,如李铁夫、徐悲鸿、刘海粟、常书鸿、吕斯百、庞薰琹等,其写生、创作常涉及国际题材。本土成长起来的美术家,则多结合中国画传统表达对世界的关注。

以齐白石为例,其国际题材创作,以鸽子借喻和平,成就诸多经典。1950年应《人民画报》约稿,年近九旬的白石老人创作《和平鸽》;1952年为祝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创作《百花与和平鸽》;1955年,与陈半丁、何香凝、于非闇等书画大家,共同创作《和平颂》,作品在同年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上展出,产生巨大国际影响,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书画的魅力,拉开新中国文艺外交的帷幕。次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齐白石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当是对其“和平鸽”系列创作的肯定与褒奖。国际题材美术创作的现实意义可见一斑。

改革开放后,国际题材美术创作的立意、视野和格局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拓展,诞生了一批佳作,如王良瑜、万焕奎连环画《飞碟之谜》、王莉莎版画《爱因斯坦》等。这一时期,表现中外文化交流的美术作品进一步增多,主要基调还是倡导维护国际和平与友谊,如陈敦、陆元林宣传画《到奥林匹克运动会去,未来的世界冠军属于你们》等。1985年为国际青年年,当年举办的“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主题为“参与、发展、和平”,参展作品如王向明、金莉莉油画《渴望科学》等,都是典型的呈现崭新面貌的国际题材美术创作。1986年为国际和平年,中国美协等机构同样专门组织了相关大型主题创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