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安宁疗护:“优逝”概念需被大众关注了解( 四 )

无人文,不安宁。“病人说他有多疼,他就有多疼。病人不愿意进食,我们就不会劝他进食。”李玲告诉界面新闻,“我在美国学习姑息治疗和安宁疗护的时候,有一位波兰的患者刚做完局部的化疗手术就开始喝冰啤酒,我第一反应是劝阻她,但我的老师对我说少喝一点没有什么关系,她快要去世了不是吗?”

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需要医护综合诊疗的老年一体多病人群增多、人们对疼痛的重视程度大幅度提升,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越发重视姑息治疗和安宁疗护。2017年,卫计委在北京市海淀区、吉林省长春市、上海市普陀区、河南省洛阳市和四川省德阳市五地启动安宁疗护试点工作。

2019年6月3日,全国安宁疗护试点工作推进会在成都召开。据调查显示,2018年试点市(区)安宁疗护机构从35个增加到61个,同比增长率为74.29%;安宁疗护核定床位从412张增加到957张,其中综合医院增加389张,乡镇卫生院37张;执业医生从96人增加到204人,安宁疗护团队人员从791人增加到2009人。

“在基层,安宁疗护机构床位仍为稀缺资源,在农村中仅有四川省德阳市一家乡镇卫生院有30张安宁疗护床位;农村安宁疗护工作几乎为空白。安宁疗法现在还没有一个地方立法,二三十年内可能都无法全国立法。”据中国生命关怀协会调研部副主任、上海市社区卫生协会老年保健与临终关怀专委会主任施永兴介绍,我国临终关怀仍处于初期阶段,缺乏死亡教育;大部分医务人员对安宁疗护和临终关怀从未接触;没有国家补助,财务负担都是安宁疗护推广道路上的巨大挑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