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支付已如此发达,央行为什么还要发行数字货币?( 二 )

据穆长春解释,现阶段央行数字货币设计,注重M0替代,而不是M1、M2的替代。主要原因之一是,M1、M2本来就是基于现有的商业银行账户体系,没必要再用数字货币来数字化。而且,支持M1、M2流转的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等各类网络支付手段日益高效,若以央行数字货币再去做一次M1、M2替代,只会对现有的系统和资源造成巨大浪费,而无益于提高支付效率。

注重M0替代的央行数字货币,主要想解决现钞和电子支付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纸钞和硬币容易匿名伪造,存在被用于洗钱、恐怖融资的风险;二是基于现有银行账户紧耦合模式的电子支付,无法满足匿名支付的需求。央行数字货币主要用于小额零售高频的业务场景。以此观之,DC/EP的设计,既保持了现钞的属性和主要特征,又满足了便携和匿名的需求,是对现有货币体系和支付体系的有益补充,而不是推倒重来。

所以,基于以上定位,我国央行数字货币采用的是双层运营体系,并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即央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显然,我国央行的数字货币不会将区块链预设为唯一的技术路线。究竟采用何种技术路线,要视其满足需求的能力而定。目前,几家指定运营机构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在做DC/EP的研发,哪家的路线好,最终会被消费者接受、被市场接受,哪家就最终会跑赢比赛。这是个“市场竞争选优的过程”,也就是穆长春所说的“赛马状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