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生活 潜心创作( 九 )

写这部书,不仅是为一个戏剧舞台上的主角立传,更重要的,是想从戏剧舞台延伸到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从而把自己经历的40年改革开放沧桑巨变,化入到一群人的命运起伏中去。我本人跟忆秦娥年岁基本相当,我是借了这种太熟悉的生活,写了自己心中40年的困惑、焦灼与生命奋发。当然,我不是忆秦娥,我只是与她一路同行的时代见证者。

我是陕西作家。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都是那块土地的坚守者。《主角》的写作过程也是匍匐在那块大地上的。我的窗外,就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排练厅。难以想象,每天听不到排练声,《主角》会写成什么样子。我另外两部长篇《西京故事》《装台》,还有《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等戏剧作品,也都是在秦腔的呐喊声中完成的。我喜欢那种沧桑、硬朗、周正的呐喊,那里有传统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丰富信息。后来我调出文艺团体,跳出“庐山”看“庐山”,因而从小舞台写向广阔的人间社会才成为可能。

主角不是舞台上独有的角色形态,各行各业哪里没有主角配角呢?主角理所当然要比配角付出更多努力与代价。忆秦娥比谁都活得苦、活得累,比谁付出的都多,却比谁受的挤压、攻讦都大,看似苦难,她的生命形态却因此具有了开阔的张力与精神密度。无论小舞台还是大舞台,正是有了这些林林总总的主角、配角,才使人间喧哗,社会生活跌宕起伏又摇曳多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