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改革开放 中国要演“双城记”( 二 )

1990年11月,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1995年9月,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日本富士银行上海分行在浦东成立;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浦东在全国率先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2013年9月,中国首个自贸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随着一次次“破冰”,世界得以看到一个开放的中国蕴藏着多少机遇。

时至如今,从举办首届进博会,到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等一系列举措,上海依然走在中国的开放前沿。例如刚揭牌的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就将继续为扩大开放探路,选择部分重点领域,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加大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力测试。

再看曾一肩挑起经济特区“发展急先锋”重担的深圳,其过去数十年里依靠一批极具引领性、突破性的先行先试政策,催生出高度竞争和富有活力的市场化机制,从一座小渔村拔地而起为大都市。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时,深圳还默默无闻。数据显示,1979年深圳GDP规模仅1.97亿元(人民币,下同),人均GDP606元。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随着中国全社会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深圳“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并与香港形成“前店后厂”的格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