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改革开放 中国要演“双城记”( 三 )

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诞生,大规模城市建设随即展开,两万多名基建工程兵先后调入深圳,三天建起国贸大厦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享誉全国。数十年弹指一挥间,此番从经济特区变身为先行示范区后,“深圳速度”依然不能丢。根据规划,深圳将继续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等领域率先行动。

从“敢闯敢干”的先行先试,到为全国“打样”的示范引领,上海与深圳正筑起辐射中国、面向世界的改革开放高地。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王小广看来,这意味着相关发展政策既要符合当地实际,又要将其经验制度化、法制化,使之具有普遍价值,适合全国学习推广。

沪深引领区域发展大潮

一个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起龙头带动作用,一个正发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当前中国区域发展大潮中,上海和深圳不落人后。

就“长三角一体化”而言,尽管具体概念和范围一变再变,但其在三十多年前就已初见雏形。

1982年, “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的设想正式提出,范围是以上海为中心,包括长江三角洲的9个城市;1992年,“长三角城市群” 概念横空出世,并确定以苏浙沪16城市为主体形态;2010年,国家发改委发布“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该区域范围界定为苏浙沪全境内25个地级市;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发布,在此前基础上去掉了江浙一些城市,同时将安徽省8个城市纳入;直到2018年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终于被上升为国家战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