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做苦行僧 白首犹不悔( 四 )

在他简陋的小院内,堆的都是书,还有一些蓝色的塑料箱是莞城图书馆的,杨先生把赠送的书籍放进里面,装满了就叫图书馆来运走。“我这些书,只有捐给图书馆。”

令人动容的是,杨先生待人的态度。广州日报采访人员多次登门拜访,离开时杨先生一定要出门相送,一路送到巷口。采访人员多次劝他“您别送了”,他坚持要送,还目送采访人员离开。在老街巷口,杨先生挥手告别的样子,定格成了一幅画。

对话:“大家看得到,我心满意足”

“杨宝霖一辈子是苦行僧”

广州日报:杨先生,《息影讲坛 笔耕不辍》刊发后,万千读者被您深深打动,他们都向您问好,盼您保重身体,莫再如此拼命。

杨宝霖:感谢大家。我的学生看到了报道,有的打电话,有的亲自来。东莞读者对我再加深了一些印象,我也感到很欣慰。我在东莞中学的时候,我的同事经常说:“杨宝霖一辈子是苦行僧。”1957年,我21岁站上中学的讲台,到现在都是这个样子。

广州日报:有读者看到您害怕被后人骂“不务正业”,谨小慎微得令人心酸。其实,在很多东莞人心目中,您做什么,大家都只有为您点赞的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