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氪 | 电子烟江湖野战(15)

更有做法是在危险边缘试探。

有品牌今年曾在大学里发展下线,寻找校园代理来分销。品牌一方准备好的话术称,称电子烟是一种时尚产品,拉同学购买,自己可以赚钱。蒋龙对36氪说,这肯定是会被政府制止的,这种做法就是“找死”。

有前车之鉴。JUUL在创立初期曾把青少年当作目标群体,使用年轻模特,运营Facebook和Ins等青少年聚集的社交媒体。最近一年受制于舆论压力与FDA监管,Juul已经关停Instagram、Facebook和YouTube账号,线下仅保留薄荷与烟草两种口味烟弹,并在线上销售中开启年龄验证。

除了在各种渠道乱斗之外,要想在连锁便利店、超市、商场获得“一席之位”,就进入拼真金白银的阶段。

money

“真的是疯了!”某头部电子烟公司高管告诉36氪,他们在北京的一个商场店,和隔壁卖酸奶的店面积差不多,但每年租金比对方贵了五六万。“一个开在万达的小线下店,一年租金三十几万!结果我们同事还去把它给签了!”

当时,听说悦刻在全国已经开了200多家门店后,上述品牌创始人在内部宣布,要在今年年底之前开500家店。结果被一个高管“怼”了回去,“要多少成本你自己算,这么开店我们活不到年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