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共享单车乱象归根到底多而滥 相关部门要监管( 二 )

尽管管理人员会定期整理共享单车,把它们搬到隐蔽的空地,但是随着数量不断增多,摆放秩序也越来越乱。整理“车队”尚可,整理“车堆”谈何容易?各种品牌、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挤放在一起,就像一堆堆铁皮垃圾的“坟场”,这是城市交通系统里存在的“坟场”,也是共享单车自身生存的“坟场”。

运营商在打造共享单车品牌的同时,也没忘了“注重”APP终端的建设——便捷的付费方式和使用方式、简洁的行程起始记录和审核方式,这也为自身的乱象打下了伏笔。在单车“坟场”中,有不少车都已被损坏。对于很多用户而言,仿佛只要车锁“咔嚓”一声锁上,单车便和骑行人毫无关系。

不可否认,有小部分人素质的确不高。但这不仅仅是一句国民素质有待提高就能解决的。共享单车使用和被使用都只是一种商业行为,以满足用户体验为先,不能单纯依赖双方素质进行商品交换。但难就难在就其目前低廉的使用成本来看,共享单车更加像是公共用品。而公共用品总是最容易遭到破坏的,因为市民可以使用它却不拥有所有权,那么照顾它的责任感就会减少。共享单车乱象背后隐藏着破窗效应,因为公共资源的零成本,导致了共享单车的过度投置;一些毁坏、私藏、乱停共享单车的不良行为在诱使更多的人仿效实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