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做品牌,这届消费品创业者其实不懂( 二 )

这个认知盲点如果在中国的商界里始终没法形成一个“新共识”、“新常识”的话,很多品牌仍然会成为昙花一现、后继乏力的“厂牌”而已,中国商业的品质和附加值,还是没法从量变形成质变。创业者也许可以阶段性的挣到一些钱,但是要想真正挣到“品牌溢价”的长钱和大钱,真的成为中国的快消巨头,必须得把这个巨大的认知鸿沟填满。

抓红利和性价比,根本不是消费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新媒体=流量红利,新渠道=流量红利+促销政策红利,新产品=性价比定价……但是,这些都不是消费品企业成长的核心竞争壁垒。

红利阶段的确存在,在这个窗口期,消费品企业竞争的是“抓红利”的能力,是一种“学得快”、“跑得快”、“胆子大”的能力,非常有生命力,值得肯定和尊重。

但是,窗口期总会过去,市场上的竞争者总会快速的互相学习这些比较简单的能力和策略,所以,蓝海迟早会变成红海,然后呢?有很多牌子就从红利期的高速发展,陷入了增长停滞,甚至是负增长。

“产品创新啊!”、“不断创造极致性价比来持续打动消费者啊!”……很多创业者会这么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