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悲情营销遭罚,公众善意经不起透支( 二 )

然而,在现实中,依旧真实地存在着许多需要帮助的农民。农产品滞销有很多原因,有的是因为产销信息不对称,有的是因为市场供过于求,有的也因为品种、口味不符合消费者需求。在互联网如潮水一般席卷经济生活各个领域的情况下,传统销售模式面临巨大的变革,提高营销的水平,拓宽营销的渠道,是农业生产经营者不得不掌握的新本领。

“褚橙”显然是其中堪称范本的案例。“褚橙”营销以创始人褚时健的曲折人生作为卖点,将农产品销售与奋斗不息的价值观结合在一起。“褚橙”当然很好吃,但“褚橙”的成功不全然因为它的好吃,就像那句有点俗套的话:为情怀埋单,为信仰充值。

在这样的互联网营销中,不管是一线生产的农民,还是组织销售和经营的公司,都面临着深刻的转型。电商时代,你的顾客可能是千里之外的陌生人,他购买某类农产品的选择面也天南海北,那种地域化、小范围的品牌认知度已经不再起作用了。而在这样的转型潮流中,有成功者,自然也有失意者,居于两者之间的,就是将农民的悲苦遭遇用于营销的做法。

面对这样的悲情营销,其实有理性的消费者也很矛盾。一方面,农民是无辜的,他们不懂得网络营销的弯弯绕绕,而且他们未必是电子商务的直接受益者;另一方面,普通人无法识别营销信息的真假,而且,根据常识和习惯性认知判断,人们还是趋向于相信农民生活不易,需要外界在适当的时候撑一把,帮助农民挺过难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