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悲情营销遭罚,公众善意经不起透支( 三 )

可是,如果人们因此买到了“货不对板”的产品,情感可能会走向相反的一面。人们可以因为同情农民的悲苦遭遇而优先做出购买抉择,但购买本身并不是慈善行为。如果买来的商品不符合营销的描述,消费者就会失望,就可能把愤怒转移到无辜的农民身上,一旦善意被透支,虚无和戾气就会反噬。

依赖人们的“同情”销售农产品,终究不是长远之计。悲情营销是一把双刃剑,尽管在短期内对产品销售有推动作用,但从长远看,几乎意味着放下了追求品质的大旗。在“临猗苹果滞销”事件中,商家故意打造临猗苹果“丑”的特点,这恐怕就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消费者选择购买怎样的苹果,瞅准的不是它美还是丑,而是口味究竟如何。这大概就是临猗县政府大力辟谣,试图从悲情营销事件的影响中走出来,重塑临猗苹果形象的原因。

电商经济高度繁荣的时代,营销就是讲故事,消费者购买某样商品实际上就是认可商品背后的故事,这可能是无法阻挡的商业规律。然而,不管是怎样的故事,都不能以欺骗公众为手段,以消耗公众善意为代价。习惯了移花接木,习惯了以“卖惨”博同情,最终会遭到市场无情的揭露。利用消费者的同情或许容易,但重建消费者的信任就无比艰难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