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开始上国货就晚了( 六 )

\n

来自于本土政策的限制 , 以及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业根深蒂固的“廉价”印象 , made in China在海外一直是生存艰难 。

\n

首当其冲的还是要数华为 。

\n

自从2002年在美国亚特兰大通讯设备展上出现的那一刻起 , 华为就麻烦不断:

\n

先是被思科公司老板钱伯斯在展会上撞见 , 惊讶于华为过于低的价格 , 由此感受到强大的竞争压力 , 接着就在2003年初 , 对华为展开了声势浩大的专利诉讼 , 并发动舆论抹黑华为 。 华为不甘示弱 , 提起并赢得了诉讼 , 但却因此受到美国的“关注” 。

\n

接二连三的不公平事件开始落到华为头上 , 美国的电信运营商也陆续将华为移出核心供应商名单之外 。 澳大利亚也在美国的影响下 , 加入了抵制华为通讯设备的行列 。

\n

中国其他手机品牌的国际化之路同样举步维艰 。

\n

2017年 , vivo、oppo刚刚进入印度市场时 , 店面广告牌被当地政府强行拆除 , 视频公布到网上却引来不少印度民众的支持 , 他们认为中国手机品牌抢占了本土通讯业市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