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营救 惊情100小时( 六 )

空中的救援在继续,地面的处置一刻也没停下。21日一大早,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岷江水文局、四川大学等专业技术力量陆续抵达耿达镇,开始勘测龙潭电站以上河段及大坝情况。从那时起,每隔一个小时上报电站附近河段流量和两岸山体位移情况,成为应急救援期间的“死命令”。

21日下午,5名水文和地质技术人员徒步进入距离大坝仅300米处的高山上,建立起通往后方的观测通道。直至24日,“高山上的电波”仍在继续。几乎是同一时间,省气象局开始针对卧龙特别行政区一带的气象展开专题会商,并逐个小时预报降雨情况。这样的频率,在四川气象史上也不多见。

“回首整个救援期间,这些技术支撑为科学研判、科学决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前线指挥部相关负责人感慨,这些与风险近距离接触的人,是本次成功救援的“幕后功臣”。

携手共援

受困96人转移脱险

8月21日晚至22日晨,一场强降雨再次袭击卧龙特别行政区,渔子溪的上游来水量再次增加。

随着回水区域增加,窑子沟的部分受困人员,距离水面仅有三四百米的距离。如果水位继续上涨,后果不堪设想。22日下午获救的蔡宇航记得,那一夜,受困者几乎无人入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