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机器人真的来抢饭碗了?( 四 )

人类的安全便利或许更为重要

事实上,不只是人的“饭碗”,就连鸟、鱼、狗等动物的“岗位”,也面临着被仿生机器人取代的风险。

比如一款在现场引发多次围观的白色仿生鸟,翼展约两米,体重却仅有450克。它拍打翅膀,就能自主起飞降落,并实现可以灵活转向的空中飞行或滑翔。

“它的功耗仅为25瓦,是一种高性能、超轻型飞行模型。”费斯托(中国)有限公司汽车行业大客户经理白洋介绍,该仿生鸟成功地将高能效的技术与自然模型相结合,其实用价值在于,智能飞鸟用于直线和旋转动作的耦合驱动技术,可用于水力发电机以及过程自动化中的新型驱动器。

现场还来了一条仿生狗,全称是智能四足机器人。与人们经常看到的仿人化的机器人不同,它并不依靠轮子走路,而是通过其身下的四条“铁腿”,外形更像“机器狗”。

该仿生狗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研制。技术人员李强告诉采访人员,这款“机器狗”能负重5公斤,在地震、泥石流等极端危险、人不宜进入的环境中,它可以独立代替人执行复杂而危险的救灾任务,还可以应用于航天发射场监测等任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