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栖”能力的快乐和自由(征文·跨越太平洋的记忆(7))( 二 )

中国科研团队的成果被美国心脏病学学会认可,并受邀在大会上做专题报告。可电话里父亲的语气却透着些忧虑,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科研团队成员因工作任务繁重,都无法前来美国。难道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如此完美的一次机会化为泡沫?可若要不放弃这个机会,就需要一个人——既对我们的科研成果有深入了解,又能够流利地用英语做口头报告并与专家交流,而且还有时间在未来一周准备报告和参会。能满足这些条件的人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我。情况虽如此,但当时我脑海中也出现了无数反对的理由。最终,我决定了,“我可以去!”

就这样,我盼望已久的春假时光被一张一张的幻灯片、一页一页的讲稿、一次一次的演练填满。父亲也特意回到美国,培训我演讲。我每一次开始演讲之前,他都会拿起他那看着很笨重的iPad给我拍照和录像。而我每次都会半不好意思、半不耐烦地告诉他,放下iPad吧,我不想要录像。

终于到了大会的那一天——2016年4月4日。我在父亲的陪伴下,带着紧张的心情来到做专题报告的礼堂。当我看到自己一周前准备的幻灯片被打到会场那巨大的屏幕上、听到主持人说“有请下一位报告人……”时,我最后的一份淡定瞬间蒸发了。站上讲台,面对台下众多面孔,我脸上冻结着尴尬的微笑,试着张开嘴,但似乎忘记了怎么说话;再次张开嘴,想深吸一口气,但似乎肺也被冻住了。我的目光在观众中漫无目的地跳跃,突然,我看到了父亲,他坐在前排,两手捧着那看着很笨重的iPad,正给我录像呢。我当时突然有一种冲动,就是半不好意思、半不耐烦地向父亲喊一句:“放下iPad吧,我不想录像。”在这一瞬间,我面对的不再是台下众多的观众,而是回到了家里,回到了跟父母练习演讲的场景。既然是练习嘛,有什么好紧张的!于是,我开始演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