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网上冲浪儿童图鉴:被选择,被网红,被保护( 六 )

镜头下的穿衣吃饭、嬉笑打闹和生活日常,或让人怜爱或让人捧腹,可是必须承认,这些画面中的主角——孩子——一直是“被看”的客体,拍摄或是观看的成年人才是背后的大Boss。当生活长期暴露在镜头之下,会不会影响孩子对现实场景的感知?他们又是否可以区分何为真实,何为表演?更遑论当他们面对来自外界甚至家庭本身的恶意时,是否可以免受伤害。

更难的是,孩子又往往是弱势和失语的一方,我们很难获知他们的真实感受。今年4月,一段3岁童模妞妞被妈妈打骂的视频引起众怒,“过度消费儿童“的声讨铺天盖地。在GQ对“童模镇”浙江湖州织里的一篇报道中,另一位童模谷歌面对妈妈“你到底喜不喜欢拍照和拍戏”的质问,犹豫再三,说:“我不喜欢”。

纵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和记忆,多元的成长路径值得被鼓励,但媒体和商家总是选择放大少数光鲜的典型,被遗忘的是大多数,年少成名背后的故事也常常一概被遮蔽。

被保护:“我要到哪去”?

《黑镜》里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妈妈本着“我都是为你好”的初衷,在女儿大脑里植入芯片,希望为她创造一个“无菌”的成长环境——这一技术可以把女孩身边的“不良信息”进行打码、消音,家长还可以通过监视器看到女儿的一举一动。女孩长到十来岁,从未感受过伤心、害怕、恐惧和愤怒,她听不懂同学的玩笑,也无法分辨善恶安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