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手绘两栖动物 建立首份最完善国情报告( 五 )

“外国人可以参与,但不能越俎代庖。”费梁从事两栖动物研究的信念简单且坚定,“这都是我们国家的资源,应该由我们自己搞清楚。”更重要的是,作为基础科学的一脉,两栖动物的研究对环境保护、防虫治虫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而最先专注于这个领域的,正是他的老师刘承钊。在上世纪30年代,刘承钊便开荒辟野,用脚步丈量着中国两栖动物科考的深度和广度。

哪些是陆栖类,哪些喜欢生活在近水,哪些又多活动于树上……在深进高山慢淌浅滩,下探农田上越冰川中,刘承钊将自己积累的经验告知费梁的同时,又指导着他去发现新的物种。  如进高原,对考察是种考验。1973年,费梁同青海生物研究所的一位同行闯入拉萨,翻过德姆拉山,试图验证在冰川湖旁的浅滩石下是否有栖息的生灵。“我们发现浅水里有蝌蚪时,就已经得出有成体存在的可能。但不敢蹲着找怕缺氧,就索性一屁股坐下,慢慢移开身边的石块看是否藏有目标。”

虽正值八月,但费梁和同伴仍裹着冬天的棉毛大衣。在几十平方米的范围,两人徒手翻了近两个小时竟未觉得冻手,最终发现了小而扁的西藏齿突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