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熊虫或已“定居”月球( 六 )

“不过,这些方法仍面临一些技术上的难题,尚没有进入工程实用阶段。”宝音说。

3保护宇宙就是保护地球

相比空间碎片,科学家们对地球生物污染太空的关注要早得多。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1958年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就发起成立了宇宙探测污染委员会和空间研究委员会。研究怎样在开展深空探测时,避免地球和地外天体间出现交叉生物污染。1959年,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推出《外层空间条约》,规定“对月球及其他天体的探索,应以避免其受到地球生物污染为前提”。

之后,NASA、欧洲空间局(ESA)以及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等都建立了自己的行星保护机制,严格执行国际标准。其中,1975年NASA发射的“海盗号”火星探测器,用于行星保护的经费甚至占到探测器总研制经费的近25%。

当然,行星保护的第一目的是防止探测器从太空带回“神秘”微生物给地球生态系统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第二目的才是避免地球的微生物污染地外天体。

地球上的微生物无处不在,航天器在生产和测试过程中都可能沾染并将其带上太空。为此,NASA在探测器组装前会使用干热消毒法对各部件、分系统消毒,减少微生物数量。而在之后的装配、测试环节将继续实施严格的防控手段防止二次污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