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合规拉锯战:监管与运力的纠葛( 五 )

上海的网约车检查也让当地的监管政策是否需要重新调整成为业内讨论的方向之一。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教授朱巍认为,网约车本身是一个新业态,是出租车发展到2.0时代的互联网+的一个必然产物。在新业态的发展里,网约车方向是没有问题的,那就不能用老的办法去管理新的业态。“你用这样的老办法对车对人去做一个入门的限制,就相当于扼杀了共享经济,扼杀了网约车,就扼杀了这个新业态。”他给出的建议是不要把监管放到资质和门槛上,而是动态监管和信用监管。

浙江财经大学中国政府管制研究院甄艺凯在早前的《网约车管制新政研究》一文中也指出,不应对营运车辆和驾驶员身份做过多过细干预,谨防设立过高的市场进入壁垒。考虑到双边市场的交叉外部性,过多的进入干预将会加速市场福利的下降。建议监管政策由目前对驾驶员身份和车辆的歧视性规定转变为数量上限管制,在实践上则可执行更具可操作性的价格管制政策。

在今年6月中新网的一篇报道中,中新网采访人员通过马路扬招和手机约车,随机乘坐了20辆出租车,遇到了13位上海户籍驾驶员、7位外省市户籍驾驶员,非沪籍司机比例达到35%;在与司机攀谈中得到的反馈显示,实际比例可能还要更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