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内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要达75% 种苗结构性过剩有望破解( 三 )

种苗产业快速发展,有力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就业增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约有40万家林草种苗企业,从业人员近1000万人,年产值超过4500亿元,江苏沭阳、安徽肥西、河南鄢陵等一批苗木大县纷纷涌现。

我国林草种苗事业虽然实现快速发展,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尚不能满足大规模国土绿化的需要。

据统计,2018年全国可出圃苗木约430亿株,当年造林绿化实际用苗量仅为165亿株,过剩苗木高达265亿株,其中松、杉、杨、槐等品种占90%,而珍贵树种、乡土树种、优质经济林等品种却供不应求,种苗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十分突出。以草种为例,我国草原退化面积很大,中度和重度退化面积占三分之一以上,草原生态修复任务十分繁重,但目前用于草原生态修复的草种70%依赖进口。

张建龙坦言,林草种苗结构性过剩、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对种苗业属性认识不到位、把握不准确是重要原因,既没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没有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导致种苗供给侧出现严重结构性问题,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过剩,产用严重脱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