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氪金游戏”长啥样?( 三 )

30年前的“氪金游戏”长啥样?

Barcode Battler

你可以使用这名角色和电脑或玩家对战,或是再通过“扫码”给自己的人物穿上装备,强化能力。相比官方附赠的条码卡片,玩家们更喜欢“不走寻常路”,翻出垃圾桶里的包装袋,或是对着超市里的商品挨个扫,看看会有什么意外的惊喜。

收集和探索理念,与日后爆火的《精灵宝可梦》一脉相承,背后也牵扯到日本的虫文化。当时日本小学的暑假实践作业,多是让学生们去捕捉昆虫,然后向老师提交观察报告。而将两只强壮的独角仙放在笼子里对战,可以说是一代日本人的浪漫。

Barcode Battler 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种需求,对应稀有角色的条形码被保存下来,接着在玩家们自发组成的“黑市”里流通。你可以用多余的条形码来兑换其它角色,或是用 50 日元和粗点心从别人那里“买过来”。某种程度上,这可以视为氪金的早期形态。

同期以 Barcode Battler 为灵感的《条码战士》(光码战士)开始在小学馆连载。当时这部漫画充满了话题性,外表看起来楚楚可怜的“女主”有栖川樱,到头来被曝出是个伪娘。这位伪娘界的启蒙人物,也间接带动了游戏机本身的热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