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炫富短视频”调查:最低花1元 变“定制富人”( 七 )

1月7日,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一起涉及37名被告的诈骗案。据公开报道,该诈骗团伙的主要利用朋友圈炫富照片及视频冒充“白富美”,在骗取被害人信任后诱骗其在非法平台投资股票,并指导其购进和卖出。该诈骗团伙可背后操控股票“涨跌”,并在获得收益后按照不同比例分成。该诈骗集团共从116名被害人处骗取金额超1100万元。

专家说法

“搬运”短视频存侵权风险短视频平台可配合打击

在网上泛滥的炫富视频中,有一部分是按需定制、付费拍摄的,另一部分则是从各大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渠道“搬运”而来的。

徐新明认为,大面积“搬运短视频”的现象之所以存在,根本原因在于短视频本身能够带来可观的流量,且包含一定的经济价值。“要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一方面,短视频的创作者可以对作品进行版权宣示,警醒潜在侵权者,杜绝侵权行为;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要积极配合打击侵权行为,对于有侵权嫌疑的行为要迅速反应,快速审查,及时制止。”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高艳东表示,获取和加工他人视频的方式可分两类,使用公开视频或构成民事侵权行为,若使用的是非公开视频还可能涉嫌刑事犯罪。“如果视频是在公开的平台上下载的,制作者对他人原创视频强行加工的行为就涉嫌对他人著作权的侵犯,可能要承担民事责任。更严重的是,许多大公司使用了保密和反爬虫技术,如果制作者借助技术手段侵入后台获取数据,可能构成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等罪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