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告诉你 刘禅为何是三国在位最久的皇帝( 六 )

“益州疲敝”。诸葛亮举全国之力的北伐之战,刘禅原本是不很赞成的。他曾委婉相劝:“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诸葛亮显然没听他的意见,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前方北伐,刘禅后方补给,虽然最后败北,他还是竭心当好“后勤部长”。

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刘禅立即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

人们都知道武侯祠是诸葛亮的纪念堂,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汉昭烈庙。“昭烈”是刘备的谥号。也就是说,这里本来是刘备的纪念馆。诸葛亮死后,刘禅一直没有给他立祠,直到后来,才在定军山修了一个庙。刘禅在世时,成都只有先主庙,没有武侯祠。直到南北朝时期,人们才把诸葛亮挪进先主庙,慢慢占了一个位置。没想到香火兴旺,绵延至明代,正式成了君臣合祀庙,并改名为武侯祠。

有意思的是,也就在此时,刘禅的牌位换成了他第五个儿子刘谌。

诸葛亮死后,邓艾军队兵临城下,刘谌劝说父亲“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刘禅听从了陈寿老师谯周的建议,权衡利弊之后,决定投降。据说刘谌闻讯,杀妻斩子,哭诉祖庙,自刎殉国。后人感念其刚烈秉性,用他取代了其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