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厂》对中国的启示( 二 )

有观众可能会说,答案就在片子里:美国工人工资高、要求多、“懒散”、不爱加班;中国工人工资低、纪律性强、勤快、爱加班。这么一比较,谁更有市场竞争力似乎一目了然。但这种浅层的答案经不起继续追问。

哪个国家的制造业有竞争优势,不能只简单比较工人工资。发达国家不一定都会经历去工业化的进程,比如德国。更不是越穷的国家就越适合盖工厂,否则以中国近年来的工资水平,制造业岗位早就应该全跑到印度、越南、非洲了。

在工资之外,一个国家的政策取向、营商环境、基础设施以及企业家的主观能动性,都与制造业的兴衰息息相关。假如一个地方道路不通、电力不足、腐败横行,工资再低对资本也没有吸引力。

在理想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是可以在越来越富裕、工人福利越来越好的同时保住制造业的。因为工人同时也是消费者,他们的工资会重新进入经济循环。更好的教育本该带来更高的劳动效率,孕育更多的创业者。综合起来,良性循环有可能建立起来的。

如果说美国国内出现了产业空心化,引发经济、社会和政治上的连锁反应,进而对国际经贸秩序造成冲击,那么这一趋势也没有什么“历史必然性”。进步本身不会变成自身的阻碍,一定是哪里出了岔子,才打破了良性循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