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面孔成为大数据养料 你的脸还好吗?( 二 )

当研究数据被永久存储,如何划定隐私边界

当你走进一家坐着20个人的咖啡店,至少会有22个摄像头在你身边:每个人的手机里有一个,另一个通常高高悬挂在角落。你说的内容可能被偷听或被发布出去,你甚至可能出现在另一位顾客的自拍或视频会话背景中。但即使最注重隐私的人也不会因此而拒绝进入咖啡店,因为人们都能接受进入公共场所固有的风险。

正是这种对隐私的“合理”期望,使那些需要在公共场合采集人脸识别研究对象的研究者心安理得。但是,当公共场合采集的信息成为了永久且开放的数据集,如何划定“合理”的隐私边界,就成为了一片学术伦理尚未完善的灰色地带。

成为数据集的研究对象

杜克大学、斯坦福大学和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多泉分校的学者们,都利用了校园监控作为捕捉研究对象的手段,但这一行为引起了强烈的反对。虽然人们对在咖啡店里被人偷听有心理准备,但却没有想过会突然变成研究对象,更何况,被录入的研究对象将永远成为数据集的一部分。

伦理委员会(IRB)批准了这三个使用学生数据来改进机器学习算法的研究项目。杜克大学研究员Carlo Tomasi在《杜克大学纪事报》(Duke Chronicle)的一份声明中表示,他“真诚地认为”自己遵循了委员会的指导方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