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就回答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未来PPP还能不能搞?( 六 )

薛涛:也就是说会在四五年内僵持在当前局面,因为ppp的顶层规则不够适用中国国情。

刘世坚:首先是政策。目前的政策性门槛既多又高还很严厉,市场被压缩得比较厉害。从短期看,这方面的政策调整应该会比较困难,因为金融风险防控和地方债化解的压力一直都在。地方上可以拿出来做PPP,而且还能顺利入库的项目很少。

其次是融资。在“入库难”和“穿透原则”的双重挤压之下,PPP项目融资环境不容乐观,越来越多的项目面临融资不能到位的风险。

再次是履约。自2014、2015年启动的PPP项目,陆续已经进入运营期,政府方付费的压力陡增。各地政府能否如约付费,是PPP项目可持续运转的关键所在。

刘穷志:尽快出台PPP条例,完善相关制度。这是推进PPP的根基,稳定大家的预期;还有一些制度需要完善,比如物有所值定量评价制度。(2)将10%提升至15%。当年10%的制度设计原因有二,一是经验不足,是为试验;二是制度不规范,是为防范风险;现在提升至15%,这因为两个情况基本得到改善,更重要的是,在经济下行时期,包含在PPP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拉动经济具有最大的乘数效应。(3)国务院应该对推进PPP负总责,或者指定负总责的部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