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为什么没有成为芯片圣地?( 二 )

现在 , 回头看看珠江三角洲的芯片历史 , 我们仍可以感受到创业激情、生存弹性、浓浓的草根江湖气息 , 恰逢电子产品百花齐放 , 如MP3、游戏机、照相机、复读机都是单一的专业设备 , 那些先试先做者 , 所获得的利润 , 远远超乎了自己的想象 , 只是由作坊成长为企业 , 再成长为全球领袖的蜕变 , 总需要一些旷世奇才 , 有经天纬地之雄心 , 如乔布斯、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等 , 但显然 , 找遍整个珠江三角洲 , 尚没有这样的英雄 。

耀眼的虚火 , 珠江三角洲赢在灵活多变

珠江三角洲做芯片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把虚火 , 单从销量和利润率来看 , 也是非常耀眼的 , 特别是谈到超高性价比的时候 , 更是全球首屈一指的 , 正是因为此类芯片的存在 , 才有后来大批的山寨玩家以及低端供应商 。 背靠强大而廉价的芯片产业链 , 一些有闲钱的人:深谙电子行业的老兵连同科研、煤老板、娱乐明星、相声演员等 , 纷纷入局 。

其实 , 珠江三角洲的发迹源于台湾IC产业 , 比如自九十年代开始 , 很多台湾企业为了隔绝设计和消费市场 , 纷纷把IC设计公司安排在大陆 , 彼时的MP3、复读机等电子产品只在欧美发达国家以及台湾地区流行 , 于中国大陆来说 , 还是比较陌生的 , 正是看中了这个潜力 , 一些嗅觉灵敏的创业者纷纷从台湾IC企业离职 , 创办独具特色的个人企业 , 他们紧跟主流 , 通过高浓度的模仿技能 , 使得MP3快速走俏 。 事实上 , 80后上大学的时候 , 手机仅仅用来通话、短信、玩贪吃蛇 , 有钱人家的孩子 , 都会在手机之外标配一台MP3 , 挂到脖子上 , 显得非常时尚耀眼 , 彼时最大的感觉就是:MP3越来越小 , 越做越精美 , 存储量却越来越大 , 从256M到512M , 到后来的“一个G”的狂妄 。 如此情怀背后 , 正是草根芯片创业者的努力 , 当然 , 他们也从“这把虚火中”轻松赚到上千万的利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