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亿人的希望( 三 )

那时候的富士康很是尴尬。

论技术,富士康的技术积累还是很充足的,但在外界看来,富士康就是一个代工厂。而这一点富士康虽然不愿意承认,但事实上产业链上最赚钱的还是富士康服务的苹果,iPhone一台台卖出,最大头的钱苹果赚了,富士康确实只是赚了一点加工的辛苦钱。

加工的辛苦钱也不是那么好赚的,成本稍微一提高,本来就稀薄的利润还得进一步减少。

此时的广东,劳动力成本逐渐提高,发生了跳楼事件后的涨薪进一步推高了劳动力成本。而富士康很依赖大量价格不高的劳动力,于是向内地迁移办厂对于富士康来说变得越来越急迫。

此时的深圳态度就比较暧昧了。

按理说富士康在当地也是规模很大,有影响力的企业,要是放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肯定会想尽办法积极留下富士康。然而发展到新世纪第十个年头,深圳早已成长起华为、比亚迪、腾讯、平安等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等方面优秀的本土企业。此时的富士康,负面消息缠身,无疑显得黯淡了不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