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监控:挡得住潜在犯罪,却挡不住个人隐私的全面失控( 六 )

“我们在尽可能地让它的运作透明化,将来我们还会继续努力。”Kuhn说道,他承认和警方之前存在秘密协议,但现在该协议已经失效了。“我们的合作必须与时俱进,之前的条款显然不具备必要性。”他说道。

“被害妄想症”仍待解决

尽管Ring Alarm系统和公司的门铃摄像头业务是平行关系,但也有人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实际的关联,公司的用户就是出发点。通过Neighbors应用,Ring的用户可以分享自己的视频,并向社区里的其他住户寻求意见。Ring则会将这款应用的数据用于营销,并在Facebook的广告里公开疑犯的行踪,向社区用户发出警示。看到这些警示后,用户可能会觉得,买这么个系统,挺值的。

Siminoff则表示,公司并不是通过用户的恐惧来贩卖产品的。相比传统的同行广告,Ring营销时使用的都是它真实检测到的犯罪,而非虚构的案例。“我们是在用真实的事例,而不是盲目地吹嘘犯罪率有多高。”Siminoff说道。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用户能准确地感知到自己所生活社区的安全程度。Neighbors这类应用的最大问题,本质上在于它还是关注犯罪事件和其他负面案例的,它不能提供一个客观的评价,帮助用户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这可能会让用户错误地高估犯罪的数量。正如自己家附近被报道了一次犯罪新闻,那么任何人都会感到不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