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租衣成“黑马”?想成可能还没有那么容易( 四 )

虽然用户觉得自己吃了大亏 , 但是《成都商报》曾采访到“多啦衣梦”员工 , 对方自称平台也不好过 , 并表示“公司一直都没有盈利 , 没有赚到钱 , 欠债太多 , 已经资不抵债” 。 而随着“多啦衣梦”美丽的“共享衣橱”梦碎 , 彼时整个共享租衣业务 , 都受到了质疑 。

【共享租衣是“伪需求”?业内对此早有讨论】

所谓共享租衣 , 其实与当时层出不穷的其他“共享”业务一样 , 这种预付一定押金或“会员费” , 即可享受一段时间租衣的服务 , 最早则是从礼服租赁演变而来 。 有此根源 , 业内通常认为单一的共享租衣项目在国内市场难以长期存活 。

首先 , 攀附上“共享”标签走上互联网模式 , 这一业务所追求的高频次也就注定了其服务需要从昂贵的礼服 , 走向需求更加频繁的常服 。 而在纺织制造业相对成熟 , 电商渠道更为丰富多彩的国内市场 , 消费者想要买到与价位相符合的日常服饰产品并不困难 。 因此共享租衣想吸引用户的眼球 , 就势必需要用价位更高的轻奢或者品牌服饰 , 来进一步体现自己的价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