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方神犬到绿色金条,炒鞋的结局早已注定( 二 )

有了张佩华背书,再加上价格不菲,藏獒很快就在台湾成了“明星”。但当时只能从美国买,光是运输成本就不低,于是藏獒的价格一路向上。到了80年代末,一只幼犬能卖到20万到30万台币,种犬的配种费也高达20万台币。 1985年,几个福建商人拿着“西藏獒犬”的照片,到河南省巩义市找到王占奎,希望他能帮忙找几只藏獒。王占奎就是日后名满神州的“藏獒之父”。

“我都不知道这是什么狗,记下了地址就让他们走了。后来是供销社主任告诉我,巩义有个劳改犯刚从西北回来,带的那条狗也许是藏獒。”王占奎闻讯去找,看到一只从未见过的大狗,正拖着个磨盘在院子里疯跑,力气极大。他赶紧拍下照片给福建商人发过去,对方告诉他“这就是藏獒”。

1989年春天,王占奎带着跟台湾人签好的合同,第一次进了位于甘肃玛曲县的藏区。 “巩义有人躲计划生育时去过玛曲,说当地狗都很大,我们就去了。”王占奎从兰州到玛曲县走了两天,玛曲的海拔接近4000米,当天晚上几个人就头疼得睡不着觉,当时连这是高原反应都不知道。

十几年后,你随便进一家獒园,老板都要跟你讲一遍当初进藏区收獒的革命历史,各种神奇,各种辛苦,很多真真假假的故事,都是从王占奎这批先行者的叙述中衍生出来的。 王占奎发现“藏民觉得用卖狗的钱买吃的,就跟吃老祖宗的肉一样,会丢八辈子的人。就算他们愿意把狗给我,也只能靠换。”王占奎在县上买了收音机、电灯泡等,花了45天时间,跟牧民换了23只藏獒。

推荐阅读